「摄影」夜经济激发兰州新活力
「摄影」夜经济激发兰州新活力
「摄影」夜经济激发兰州新活力地处我国西北(xīběi)的甘肃干旱少雨,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较多。近年来,甘肃因地制宜,紧紧围绕“水”这一关键要素,将全省(quánshěng)分为节水灌溉区、旱作农业区两大建设区域,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(lìdù)。
图为播种机在甘肃金昌市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作业。
“小块变大块、分散变集中”,以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做“节水”,旱作农业区以“整山系、整流域”高标准梯田模式突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(zōnghézhìlǐ);丘陵(qiūlíng)山地区或“引水上山”,或“集雨补灌”“排水防涝”……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,甘肃耕地质量不断提升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(tiáojiàn)不断改善(gǎishàn),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得到保障,粮食产量连续5年突破(tūpò)并稳定在1200万吨(wàndūn)以上。
“巴掌田”变(biàn)“大块田”
眼下,河西走廊的(de)农业生产已完成玉米放苗、补苗,正在进行二次灌溉(guàngài)作业。
“300亩(mǔ)的(de)高标准农田,大(dà)拖拉机两天就犁完了,铺膜用(yòng)大机械,浇水也不愁。”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韩佐镇韩佐村村民张守庆说,他以前流转的小块地只能用小机械耕作,费事又费力,今年流转的高标准农田省时又省力。
韩佐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化平告诉记者,村里(cūnlǐ)6048亩耕地通过(tōngguò)高标准农田建设,小块地成了大条田,新建了4座蓄水池,3座供村里使用的蓄水池蓄水量达(dá)13.4万立方米,滴灌设备铺设到田里。“以前浇灌1亩小麦(xiǎomài)或玉米要230元水费,现在通过滴灌只要(zhǐyào)160元水费。”周化平说。
甘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“碎片(suìpiàn)化”土地“成片化”,膜(mó)下滴灌、水肥(shuǐféi)一体化等高效农艺节水技术的推广,在河水灌区修建了塘坝,稳定了水源;在井水灌区推行精准计量,严格配置水权(quán),促进了农业节水。
“全区已建成(jiànchéng)76.05万亩(wànmǔ)(mǔ)高效节水(jiéshuǐ)高标准农田,年可节水7605万立方米,按照亩均用水300立方米计算,可新增灌溉面积25.35万亩。”凉州区农业开发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吴生钰说(shuō),凉州区今年推广滴灌、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133万亩以上,建成高效节水示范点200个(gè)以上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62以上。
在武威市古浪县,已累计(lěijì)新建大型调蓄水池(xùshuǐchí)10座2300多万立方米、各类塘坝160多座760万立方米。
甘肃(gānsù)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制有效结合,积极探索节水增粮(zēngliáng)(zēngliáng)新路径(lùjìng),着力破解(pòjiě)干旱缺水问题。自主研发推广小麦宽幅匀播浅埋滴灌技术,通过一体化机械同步完成种肥同播等工序,实现精量播种、精准灌溉、精细化作业,亩均节水150立方米、增粮75公斤,已在(zài)甘肃河西灌区及沿黄20多个县区推广100万亩以上。
“去年,我们通过为民办实事建设的(de)300座调蓄水池全面完工,蓄水容积1000万立方米以上。经测算,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建成后(hòu),节本增效作用(zuòyòng)发挥明显,经测产分析,亩均增产9%,节水21%、节肥(jiéféi)9.9%、节药12%、省工38.8%。”甘肃省农业农村厅(tīng)农田处处长刘堤说,他们积极探索推广“高标准农田+”模式,将高标准农田与高效节水灌溉相结合,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面积(miànjī)848万亩,实现了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的转变。
“三跑田(tián)”变“三保田”
在(zài)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高标准农田的田埂上远眺(yuǎntiào),平整的农田被笔直的机耕道切割成整齐的方块,田间的斗渠、农渠纵横交错。
“以前(yǐqián)山上都是旱地,产量低。去年修(xiū)成梯田后,山下、山上分别修了2500立方米、2000立方米的蓄水池,水引到了300多米高的山上,每个地块都有出水口(chūshuǐkǒu),浇地很方便。”陇西县王家磨村村民何鹏翔说,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他们零散的小块地变成了梯田,实现了机械作业,不仅(bùjǐn)节水(jiéshuǐ)、节肥,还节省人力成本。
“山地抓区域、川地抓流域,山上建池子、川区埋管子(guǎnzi),山区抓千亩、川区抓万亩”,是定西市(dìngxīshì)以(yǐ)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举措(jǔcuò)。“我们通过平田整地工程措施,有效保留了降雨,最大(zuìdà)限度地实现了蓄水保墒,将跑土、跑肥、跑水的‘三跑田’变成了保水、保土、保肥(bǎoféi)的‘三保田’。”定西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基建科科长陶永吉说,通过在川区实施高效节水(jiéshuǐ)灌溉、浅山区实施引水上山、深山区实施蓄水保墒等举措,确保“良田”变“粮田”。
雨季来临,强降雨是农田(nóngtián)的“头号杀手”。甘肃(gānsù)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了完善的排水系统,田间排水沟与主干排水渠相连(xiānglián),遇到强降雨,积水能迅速排出。
“现在田间都有排水渠,下大雨也不担心(dānxīn)了(le)。”陇南市成县店家村镇折庄村村民陈望说,他家的地是(shì)坡地,以前下大雨会冲走地里的庄稼,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平整了土地,还修了排水渠,保障(bǎozhàng)了庄稼的安全。
在陇南(lǒngnán)市西和县十里镇小页村,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,排水(páishuǐ)设施不完善,遇到暴雨等(děng)强降水天气,农田容易积水成涝,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减少(jiǎnshǎo),农民收入也会锐减;排水系统完善后,有效解决了排水难题。
将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建设与水土保持、生态保护相结合,是甘肃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又一亮点。在旱作农业区整流域、整山系推进,有效解决跑水、跑土、跑肥问题,实现(shíxiàn)了“旱塬变良田、产量翻一番(fānyīfān)”的效果。
同时,甘肃(gānsù)在丘陵山地优化灌排系统,多要素集成实现旱涝保收。通过建设标准化田间排水沟渠(gōuqú),确保涝时能(shínéng)迅速排干积水,防止(fángzhǐ)作物受淹,并将硬化道路、挡土墙与排水系统紧密结合,防止雨水冲刷导致道路淤堵损毁影响农业生产,有效(yǒuxiào)增加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,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农田宜机化(jīhuà)能力和机械作业效率,降本增效提升了群众收入。
“大水漫灌(mànguàn)”变“精准滴灌”
在节水、防涝的(de)同时,甘肃积极探索农田智慧治理,给土地装上“智慧大脑(dànǎo)”,为农田插上“科技翅膀”。
在(zài)金昌市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(jīdì),3800亩高标准农田进行了智能(zhìnéng)化改造(gǎizào),配套(pèitào)架设4套土壤环境、虫情、墒情等监测设备,并在田间安装了240多套配套设备,通过对墒情、苗情、病虫情等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智能感知、预警、分析,实现精准化灌溉、可视化管理、智能化决策。
“我们只需用手机轻轻一点,田间管头就会自动打开,可根据(gēnjù)作物生长需求,设置(shèzhì)浇水时间,水肥一体,科学精准、节水节肥又省力。”永昌县丰泽园(fēngzéyuán)合作社负责人张琰忠说,去年,他们依托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建设,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,可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,实现精准灌溉、施肥,达到智慧节水的效果(xiàoguǒ)。
“屏幕变绿(biànlǜ)就提示这块地的水够了(le),通过(tōngguò)手机就能调到另一地块。”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村民张大军告诉记者,以前浇水要到地里去开关阀门,现在通过手机和地垄上的监控屏幕就能操作。
双湾镇古城村智慧农业(nóngyè)示范基地在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建设中配套安装物联网控制中心及首部管理、田间环境信息采集、流量测控、视频监控、精准施肥系统,实现了一个轮灌(lúnguàn)组内多农户、多地块、多种作物混合种植条件下,分区域(qūyù)精准控水施肥的一体化灌溉。
目前,金昌市智能化农田灌溉系统已覆盖近9000亩耕地,农民群众通过智能管理平台“用(yòng)一部手机”灌溉的情况逐渐(zhújiàn)成为新方式。
为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(jiànshè)的创新“升级”版本,甘肃省财政支持1.5亿元,遴选8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(guàngài)县,在原有“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”等(děng)工程措施的基础上,着重开展20万亩水肥一体(yītǐ)智能化改造(gǎizào)、机井智能改造和(hé)气象、墒情、虫情、苗情、水情监测等数据采集传输建设,运用物联网、大(dà)数据和5G等技术手段,精确掌握农田水分状况、土壤肥力等信息,精准灌溉、精细化施肥(药),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

地处我国西北(xīběi)的甘肃干旱少雨,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较多。近年来,甘肃因地制宜,紧紧围绕“水”这一关键要素,将全省(quánshěng)分为节水灌溉区、旱作农业区两大建设区域,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(lìdù)。

图为播种机在甘肃金昌市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作业。
“小块变大块、分散变集中”,以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做“节水”,旱作农业区以“整山系、整流域”高标准梯田模式突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(zōnghézhìlǐ);丘陵(qiūlíng)山地区或“引水上山”,或“集雨补灌”“排水防涝”……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,甘肃耕地质量不断提升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(tiáojiàn)不断改善(gǎishàn),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得到保障,粮食产量连续5年突破(tūpò)并稳定在1200万吨(wàndūn)以上。
“巴掌田”变(biàn)“大块田”
眼下,河西走廊的(de)农业生产已完成玉米放苗、补苗,正在进行二次灌溉(guàngài)作业。
“300亩(mǔ)的(de)高标准农田,大(dà)拖拉机两天就犁完了,铺膜用(yòng)大机械,浇水也不愁。”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韩佐镇韩佐村村民张守庆说,他以前流转的小块地只能用小机械耕作,费事又费力,今年流转的高标准农田省时又省力。
韩佐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化平告诉记者,村里(cūnlǐ)6048亩耕地通过(tōngguò)高标准农田建设,小块地成了大条田,新建了4座蓄水池,3座供村里使用的蓄水池蓄水量达(dá)13.4万立方米,滴灌设备铺设到田里。“以前浇灌1亩小麦(xiǎomài)或玉米要230元水费,现在通过滴灌只要(zhǐyào)160元水费。”周化平说。
甘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“碎片(suìpiàn)化”土地“成片化”,膜(mó)下滴灌、水肥(shuǐféi)一体化等高效农艺节水技术的推广,在河水灌区修建了塘坝,稳定了水源;在井水灌区推行精准计量,严格配置水权(quán),促进了农业节水。
“全区已建成(jiànchéng)76.05万亩(wànmǔ)(mǔ)高效节水(jiéshuǐ)高标准农田,年可节水7605万立方米,按照亩均用水300立方米计算,可新增灌溉面积25.35万亩。”凉州区农业开发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吴生钰说(shuō),凉州区今年推广滴灌、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133万亩以上,建成高效节水示范点200个(gè)以上,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62以上。
在武威市古浪县,已累计(lěijì)新建大型调蓄水池(xùshuǐchí)10座2300多万立方米、各类塘坝160多座760万立方米。
甘肃(gānsù)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制有效结合,积极探索节水增粮(zēngliáng)(zēngliáng)新路径(lùjìng),着力破解(pòjiě)干旱缺水问题。自主研发推广小麦宽幅匀播浅埋滴灌技术,通过一体化机械同步完成种肥同播等工序,实现精量播种、精准灌溉、精细化作业,亩均节水150立方米、增粮75公斤,已在(zài)甘肃河西灌区及沿黄20多个县区推广100万亩以上。
“去年,我们通过为民办实事建设的(de)300座调蓄水池全面完工,蓄水容积1000万立方米以上。经测算,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建成后(hòu),节本增效作用(zuòyòng)发挥明显,经测产分析,亩均增产9%,节水21%、节肥(jiéféi)9.9%、节药12%、省工38.8%。”甘肃省农业农村厅(tīng)农田处处长刘堤说,他们积极探索推广“高标准农田+”模式,将高标准农田与高效节水灌溉相结合,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面积(miànjī)848万亩,实现了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的转变。
“三跑田(tián)”变“三保田”
在(zài)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高标准农田的田埂上远眺(yuǎntiào),平整的农田被笔直的机耕道切割成整齐的方块,田间的斗渠、农渠纵横交错。
“以前(yǐqián)山上都是旱地,产量低。去年修(xiū)成梯田后,山下、山上分别修了2500立方米、2000立方米的蓄水池,水引到了300多米高的山上,每个地块都有出水口(chūshuǐkǒu),浇地很方便。”陇西县王家磨村村民何鹏翔说,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他们零散的小块地变成了梯田,实现了机械作业,不仅(bùjǐn)节水(jiéshuǐ)、节肥,还节省人力成本。
“山地抓区域、川地抓流域,山上建池子、川区埋管子(guǎnzi),山区抓千亩、川区抓万亩”,是定西市(dìngxīshì)以(yǐ)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举措(jǔcuò)。“我们通过平田整地工程措施,有效保留了降雨,最大(zuìdà)限度地实现了蓄水保墒,将跑土、跑肥、跑水的‘三跑田’变成了保水、保土、保肥(bǎoféi)的‘三保田’。”定西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基建科科长陶永吉说,通过在川区实施高效节水(jiéshuǐ)灌溉、浅山区实施引水上山、深山区实施蓄水保墒等举措,确保“良田”变“粮田”。
雨季来临,强降雨是农田(nóngtián)的“头号杀手”。甘肃(gānsù)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了完善的排水系统,田间排水沟与主干排水渠相连(xiānglián),遇到强降雨,积水能迅速排出。
“现在田间都有排水渠,下大雨也不担心(dānxīn)了(le)。”陇南市成县店家村镇折庄村村民陈望说,他家的地是(shì)坡地,以前下大雨会冲走地里的庄稼,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平整了土地,还修了排水渠,保障(bǎozhàng)了庄稼的安全。
在陇南(lǒngnán)市西和县十里镇小页村,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,排水(páishuǐ)设施不完善,遇到暴雨等(děng)强降水天气,农田容易积水成涝,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减少(jiǎnshǎo),农民收入也会锐减;排水系统完善后,有效解决了排水难题。
将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建设与水土保持、生态保护相结合,是甘肃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又一亮点。在旱作农业区整流域、整山系推进,有效解决跑水、跑土、跑肥问题,实现(shíxiàn)了“旱塬变良田、产量翻一番(fānyīfān)”的效果。
同时,甘肃(gānsù)在丘陵山地优化灌排系统,多要素集成实现旱涝保收。通过建设标准化田间排水沟渠(gōuqú),确保涝时能(shínéng)迅速排干积水,防止(fángzhǐ)作物受淹,并将硬化道路、挡土墙与排水系统紧密结合,防止雨水冲刷导致道路淤堵损毁影响农业生产,有效(yǒuxiào)增加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,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农田宜机化(jīhuà)能力和机械作业效率,降本增效提升了群众收入。
“大水漫灌(mànguàn)”变“精准滴灌”
在节水、防涝的(de)同时,甘肃积极探索农田智慧治理,给土地装上“智慧大脑(dànǎo)”,为农田插上“科技翅膀”。
在(zài)金昌市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(jīdì),3800亩高标准农田进行了智能(zhìnéng)化改造(gǎizào),配套(pèitào)架设4套土壤环境、虫情、墒情等监测设备,并在田间安装了240多套配套设备,通过对墒情、苗情、病虫情等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智能感知、预警、分析,实现精准化灌溉、可视化管理、智能化决策。
“我们只需用手机轻轻一点,田间管头就会自动打开,可根据(gēnjù)作物生长需求,设置(shèzhì)浇水时间,水肥一体,科学精准、节水节肥又省力。”永昌县丰泽园(fēngzéyuán)合作社负责人张琰忠说,去年,他们依托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建设,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,可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,实现精准灌溉、施肥,达到智慧节水的效果(xiàoguǒ)。
“屏幕变绿(biànlǜ)就提示这块地的水够了(le),通过(tōngguò)手机就能调到另一地块。”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村民张大军告诉记者,以前浇水要到地里去开关阀门,现在通过手机和地垄上的监控屏幕就能操作。
双湾镇古城村智慧农业(nóngyè)示范基地在高标准农田(nóngtián)建设中配套安装物联网控制中心及首部管理、田间环境信息采集、流量测控、视频监控、精准施肥系统,实现了一个轮灌(lúnguàn)组内多农户、多地块、多种作物混合种植条件下,分区域(qūyù)精准控水施肥的一体化灌溉。
目前,金昌市智能化农田灌溉系统已覆盖近9000亩耕地,农民群众通过智能管理平台“用(yòng)一部手机”灌溉的情况逐渐(zhújiàn)成为新方式。
为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(jiànshè)的创新“升级”版本,甘肃省财政支持1.5亿元,遴选8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(guàngài)县,在原有“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”等(děng)工程措施的基础上,着重开展20万亩水肥一体(yītǐ)智能化改造(gǎizào)、机井智能改造和(hé)气象、墒情、虫情、苗情、水情监测等数据采集传输建设,运用物联网、大(dà)数据和5G等技术手段,精确掌握农田水分状况、土壤肥力等信息,精准灌溉、精细化施肥(药),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